什么是“底层思维”? 底层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的那些“基础性切入点”,它不会决定一件事情最后能否取得成功,但是它却可以决定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初始路线是不是正确的。就像早期的腾讯,彼时的初创的底层思维就是“创造一个让大家自由交流的即时软件”,再比如阿里巴巴,当时喊出的是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。 第一个,就是“慢就是快”的思维。 很多刚刚进入亚马逊的卖家心里都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怎样快速的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”爆款“,怎样快速的让自己在亚马逊上实现盈利。存在这种思维误区的原因,除了这些卖家不太了解现在的竞争态势以外,还要”归功于“某些培训机构的大肆宣传,那些宣传标语连老手看了都觉得这钱太好赚了。很多时候,当你急功近利的去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,你会不自觉的忽视积累的重要性。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新手卖家选品有哪些底层思维。 首先,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。 这一点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“量力而行”。亚马逊上的产品有千千万,在你选择产品时,一定先要计算好自己能为每款产品准备多少的推广预算,不要去选择远超自己推广预算的产品。 比如你现在只能拿出几万块钱,你想来亚马逊上试一下水,你就不要轻易去选择那些高价产品、大体积产品、超重产品、危险品等等,因为这类产品的推广费用会让你的预算捉襟见肘。还有,当你的经验还不足时,你最好就不要去触碰那些大牌周边的产品、带有书画图案的产品等等,因为这类的产品是最容易侵权的,也是最容易被对手投诉下架的。如果你有大量的运营经验,可能可以轻松的应对此类波折,但是当你还不具备大量运营经验时,这种频繁的强制下架可能会让你“生无可恋”。 第二,测算好一款产品的利润再决定要不要做。 很多卖家在选品时,把利润率这个问题放在在所有问题的最后面。甚至已经把货件发到FBA仓库去了,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要计算一下这款产品的利润究竟有多少。 利润的计算,其实可以放到选品筛选的前几步,也就是说,如果这个产品的利润满足不了日后推广的预算支撑,那么后面的产品筛选步骤完全就可以省略了,再筛选下去也就失去了意义。还有一些喜欢做低价产品的卖家,从1688上找到一些进货价几块钱的产品就一股脑的发FBA,货物开始销售了才发现产品的售价其实也低的可怜,想做一下广告才猛然发现利润率根本支撑不起来。虽说产品进货价不高,但是再加上头程、仓储等等费用,你的几万块钱也经不起这样的几次折腾。 第三,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。 这个对大部分新手卖家来说有点难度,因为很多卖家是不具备任何过往经验的,也就不存在任何所谓的“熟知领域”。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过类似经验的卖家,比如你曾经是做的内贸,或者你曾经做的是工厂,或者你曾经是B2C,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在亚马逊上选品,最好还是先从自己熟知的领域内开始。因为在熟知的领域之内,产品的生产、工艺、流程等等,你都很熟悉,产品的差异化、再加工等等,你也可以比其他人更了解,这些都会给产品的升级带来帮助。 第四,杜绝“擦边球”思维 有些新手卖家,为了所谓“速成”,选择从万人唾弃的跟卖开始做起。还有些买手卖家,选择从一些侵权擦边球产品开始做起。这样的卖家,每年我可以遇到很多很多,这类卖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不听劝。但是当你在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想去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时,你会发现绝大部分已经是不见了踪影,有被迫离开的,也有主动离开的。 第五,最好是让自己在垂直类目深耕 跨境圈的那句话一点都没错:“要保持1厘米宽,100公里深”。如果你想在亚马逊上长期、稳定的运营下去,在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,必须是选择一个自己熟悉并却适合自己的类目,去长期的钻研和发展。就像是Anker一样,最开始的几年也一直是围绕着“充电”这个主题在不断发展、不断创新。可能你说你是小卖家,anker不具备可比性,但是anker给我们展示的只是一条垂直性发展的道路,虽然他的规模是我们无可比拟的,但是这条路却被证明是一条可靠的长期发展之路。 以上就是一些选品的底层思维,希望可以带给一点有用的思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