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新能源车开起来更省钱。"这是不少汽车销售人员的惯用话术,但现在,情况变了。 自今年7月起,在10点到15点和18点到21点的充电高峰期,北京城区繁忙地段的公共桩充电费用已超过2元/度,上海、郑州等多地的高峰时段充电费用也来到类似水平,差不多是去年这时候的两倍。 涨价后,充满一块80度的电池得花160元,如果跑高速,平均每公里费用接近0.5元,与一些省油的燃油车相当。 网约车司机们已习惯在深夜排队,赶上一天中电价最低的时刻。现在中国的电动车保有量还只有1600万辆,只占4亿机动车的很小一部分。随着路上的更多汽车变成电动车,充电费用还有上涨可能。 充电桩链条里的大部分玩家都在这一过程中获益:收地租的、供电的、卖桩的都会更赚钱。而直接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运营商,和一头连接充电桩、一头连接车主的"充电届的美团"就没那么好说了。 特来电、星星充电等头部充电桩运营商,过去数年里多在亏损。特来电今年上半年终于盈利,但并不清楚,其中多少来自造桩、卖桩,多少来自充电服务。复刻"美团模式"的快电一直是行业里的补贴发动者。由于补贴太多,特来电和星星充电的充电站已在8月下旬"退网"快电。 支撑各公司持续投入和竞争的预期是,充电桩运营确实是具有基础设施地位的大生意。以涨价前的平均充电费用,即1元/度计算,如果中国4亿机动车保有量绝大部分变成电动车——这是实现双碳减排目标的大势所趋——那么一年的充电度数将超过7000亿度,充电费用将达到近8000亿元,市场规模逼近万亿,与加油市场相当。 但如今的涨价中,也有一大部分来自电价上涨。在北京、上海等地,2元/度的高峰期充电费用里,有约1元为电费,充电的电价会根据用电波峰、波谷变化,但总体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根据各地情况确定,充电桩运营商无法左右。 当涨价波及更大范围,成为更持续和普遍的趋势,可能还会一定程度抑制新能源车的销售,减缓充电需求的增长。 涨价大背景下,千亿规模的充电桩市场里,谁能赚钱、能不能持续赚钱、怎么赚钱,答案还没那么明了。 特来电的一座公共充电场站。 供需错配:车嫌桩太少,桩嫌车不够 中国充电桩总数并不少,车桩比全球领先。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,截至今年7月,中国有693万台充电桩,其中近七成,也就是470多万台是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,剩余220多万台是公共充电桩。总车桩比达1.9:1,位居世界第一。 但领先的数字之下,一边是新能源车依然充电不便:老旧小区安装家用充电桩困难重重,公共桩中则有不少建在了偏僻地段或疏于维护,位置好的场站在高峰期往往大排长龙;另一边是行业里的公司普遍不赚钱。 运营商嫌新能源车保有量太少,而车主则嫌好用的公共桩不够。这背后是局部时间、空间上的供需错配。 在空间分布上,新能源车越多、渗透率越高的地方,公共充电桩也越多,但分布不成比例。新能源车保有量全国最高的广东省,有近200万辆新能源车,占全国新能源车的12%,其公共充电桩则达到38.3万台,占全国17%,是二至四名的总和;河南与福建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相当,但前者新能源车保有量是后者的2.4倍。 另一个短期难解的问题是时间上的供需错配。在中国的220多万台公共充电桩中,只有约2.9万台分布在高速沿线,这与总用量趋势大致一致。但一到节假日,高速充电需求猛增,春节和十一黄金周时,服务区的充电长龙已成为近年"例行节目"。高速服务区又不可能为了一年短暂几天的峰值需求大规模建桩。这部分的供需矛盾,需待未来超充普及,大幅提升单车充电速度后才可缓解。 各车企过往对自建公共充电桩投入不一,在热门、高峰时间段,大部分车企的自家桩只供自家车,这也带来了局部的供需不平衡。 算上换电站和充电站,中国市场里,自有补能网络最大的车企是蔚来,它已建成1800个换电站和3074个充电站,共计7368台公共充电桩。蔚来之后,投入较多力量自己建站的品牌依次是小鹏、特斯拉、极氪和埃安。 这些品牌多生产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型,除开特斯拉,它们只占中国新能源车累计销量的一小部分。卖车最多的比亚迪在今年初以前,从未自建充电站,此时比亚迪已累计卖出超300万辆新能源车,其中一半是纯电车。自建充电站最多的蔚来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,春节期间"蹭蔚来充电桩"的其它品牌中,最多的就是比亚迪,达17.6%,其次是特斯拉。 供需错配还有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性原因:为让企业有动力超前建设充电桩,中国政府很早就开始补贴充电桩建设。在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不到60万辆的2015年,发改委即印发了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(2015-2020年)》,提出2020年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.2万座,分散充电桩480万个的目标,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。 各地相应出台补贴政策,早期的补贴以一次性建设补贴为主。如2016年前后,北京对符合条件的公共充电设施给予不高于总项目投资额30%的固定资产补贴,深圳也有类似政策。 只补贴建设,不补贴运营,使不少公司会去租金更便宜、而不是充电需求更集中的地区建桩,多年后这些桩往往使用率很低也疏于维护,成为"僵尸桩"。 据中国充电联盟2021年针对十个城市的调研,公共充电桩损坏率达20%,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达36%。一名广州的充电桩运营商人士称,据他们统计,广州现在约有三分之一的公共充电桩无法正常使用。 大量无法使用的桩,加上充电需求本身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,使公共充电桩的实际利用率偏低。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,目前中国市内充电桩的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10%,即一天24小时中,只有不到2.4小时有人使用;高速充电桩的利用率不到1%。这影响了整个网络的盈利能力。 今年以来,在一些电动车渗透率更高的地区,如北京、上海等,充电费用已明显上涨,这即是各公司为实现盈利的调整。这些地区的充电站已过了补贴用户的阶段。一位从业者说,涨价其实是回归正常价格:"不是现在贵了,是过去太便宜了。" 而在一些尚处于拓荒阶段的地区,价格战仍在进行。一名广西的充电桩运营商称,今年夏天,当地充电桩服务费已从去年一度电0.3-0.4元降至最低几分钱,在充电聚合平台的补贴下,甚至出现了不收服务费、只收电费的充电站。在四川,补贴战之激烈,让四川汽车产业联盟不久前专门发布"抵制恶意充电竞争的倡议",直指某第三方充电桩聚合企业把充电费打得太低。 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
|